中心动态

深化红色文化研究 繁荣党史党建学科——第二届高校红色文化论坛纪实

发布时间:2024-01-04   浏览次数:

2023年12月13日,由赣南师范大学主办的第二届高校红色文化论坛在赣州市召开。本届论坛由开幕式、主旨报告、平行分论坛和闭幕式组成。

中宣部出版局原巡视员、副局长刘建生,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一级巡视员张明杰,原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师范大学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院长王炳林,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国式现代化研究中心主任张占斌,华南师范大学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院长陈金龙,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基地湘潭大学毛泽东思想研究中心主任李佑新,复旦大学党建研究院院长、党内法规研究中心主任刘红凛,高等学校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仝华教授,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齐卫平教授,中共江西省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刘津,江西省社会科学院党组成员、副院长钟小武,江西师范大学副校长周利生,浙江理工大学红色文化研究院院长渠长根,井冈山大学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主任张泰城等领导和嘉宾出席开幕式。开幕式前,赣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朱小理亲切会见了与会专家,并就深化红色文化研究、推进红色文化育人等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赣南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陈义旺致辞,赣南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邱小云主持开幕式、闭幕式。


陈义旺代表赣南师范大学致辞。他指出,赣南师范大学长期扎根赣南红土地,始终秉持“扎根红土、潜心育人”的办学传统,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一大批具有“红色文化特质”的人才,在中央苏区研究、红色文化研究等领域取得了显著成绩。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红色文化、革命精神的系列重要指示重要论述,为我们深化红色文化研究指明了方向。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刻领会其内含的鲜明红色意蕴、红色品格;要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从党领导文化建设的丰富经验中汲取营养;要坚持文化育人、以文化人,着力培养时代新人,创造性地用好红色资源,让红色基因融入青年学生血脉。


  

  刘建生在致辞中对习近平文化思想提出的背景、理论构成、战略部署和要求、最新成果、时代价值等进行了全面介绍和阐述。他指出,现代完整意义上的中国文化,除了传统文化的精华之外,还包括革命文化、社会主义现代文化,三个文化的天然构成,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形成了不同历史时期我们对世界先进文化的吸收和融会。红色文化上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下启社会主义现代文化,是文化传承、文化创新的重要成果,是文化创造性的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历史成果。要用文化思想的整体论来认识理解红色文化,用文化思想的过程论去宣传阐释红色文化,用文化思想的系统论去全面推进红色文化建设和发展。历久弥新的红色文化应当成为新时代文化传统的鲜明标识,成为社会主义现代文化丰富精神营养。


  张明杰在致辞中表示,本届论坛旨在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深化红色文化研究,有益于增进学术交流、扩大学术影响、推动学术发展。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光辉历程的生动写照,凝聚着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成功经验,表达了人民和时代的呼声。用好红色资源传承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人最鲜明的政治要求,必须从铭记红色人物、讲好红色故事、弘扬红色精神等方面着手,做党的文化传统和优良传统的忠实传人,用实际行动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在主旨报告环节,13位专家学者围绕红色文化弘扬、红色基因传承与红色资源运用,从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文化主体性的巩固、革命精神、党内政治文化、党的重要文献、廉洁文化、大中小学思政一体化等不同视角切入,发表见解和观点,展现红色文化研究的前沿思考。赣南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邱小云,江西省社会科学院党组成员、副院长钟小武分别主持主旨报告环节。


  

  王炳林教授以《红色资源与中国式现代化》为题作主旨报告。他强调,在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用好红色资源意义重大。深化红色文化、革命精神研究不能仅仅停留在宣传上,要深化学理研究。红色文化是“两个结合”的产物,“第一个结合”是根,“第二个结合”是丰富和发展。弘扬红色文化目的是增强自信,更好走向世界,而不是关起门来搞建设。要在坚定文化自信的基础上勇敢走向世界,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人类文明做出更大贡献。


  张占斌教授以《红色文化与创造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为题作主旨报告,他指出,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创造的独特的文化形态,不仅是对中国历史特定时期的反映,也是对中国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文化体现;红色文化继承了中华文明长期以来的积极、忠诚、勤劳和奉献精神,这些价值观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仁义礼智信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共同塑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面貌;红色文化在中国现代化过程中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既是对中国共产党革命历史和精神的传承,也是促进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一个关键文化因素。


  陈金龙教授以《红色文化与文化主体性的巩固》为题作主旨报告,重点阐述了什么是文化主体性、文化主体性的基本特征、红色文化对于巩固文化主体性的作用等三个问题。他指出,红色文化是文化主体性的坚实基础,讲文化主体性离不开红色文化的传承。红色文化为巩固文化主体性提供了方向的保障,同时,红色文化很大程度上表现为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所以红色文化也为巩固文化主体性提供了精神的支撑


  李佑新教授在线上以《韶山精神的历史地位》为题作主旨报告,他认为,韶山精神是伟大建党精神在湖南的生动体现,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宝贵精神财富,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和时代价值。韶山精神是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标识性精神,深刻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内核,是中国共产党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开端,是中国人民心中的精神圣地,是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赞誉的精神


  刘红凛教授以《以红色文化为党内政治文化铸魂》为题作主旨报告,他认为,红色文化和党内政治文化相结合,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内政治文化的重要论述。从历史逻辑的角度,党内政治文化是党性文化;从党员个体角度,党内政治文化是内化于全党成员内心之中的政治情感、政治认知、政治形象、思维方式;以红色文化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不仅要入心入脑,还要践行,要加强积极的政治文化建设,消除消极的政治文化现象

  

  仝华教授在线上以《从< 中国共产党重要文献汇编>中体悟红色文化》为题作主旨报告,她指出,《中国共产党重要文献汇编》比较全面系统地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从建党前后到1927年底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探索,以及在这一过程中形成的思想理论成果,其中蕴含着生动丰富的红色文化。研读重要文献,把握其基本内容,特别是把握其重中之重,有利于我们以及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在俄国十月革命影响和中国无形的促进下,中国先进分子和中国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中国共产党是历史的必然


  齐卫平教授以《红色文化与廉洁文化对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意义》为题作主旨报告,他认为,一是深刻认识党中央提出发展习近平文化思想重大概念的战略,这是党的二十大后党中央推进党的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的延伸性的发展和深入社会拓展的一个重大举措;二是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是中国共产党的文化使命;三是红色文化和廉洁文化与中华民族现代化建设的关系,体现为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基因和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的组合,红色文化和廉洁文化的结合,红色文化和廉洁文化两种元素的融合


  刘津以《着力擦亮新时代红色赣鄱文化名片》为题作主旨报告,他认为,红色文化是厚重文化与革命历史的融合积淀,在新时代激扬前行斗志,用努力奋斗书写中国奇迹,用中国式现代化令世界文明走向,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江西是一片充满红色记忆的土地,在传播红色文化过程中,积极构建红色基因传承高地是新时代江西的应尽之责;擦亮新时代红色赣鄱文化名片,除了深挖红色历史、讲好红色故事之外,应该从精神文化的层面来揭示,而不仅局限于历史的本身


钟小武教授以《红色的政治涵义与红色基因传承》为题作主旨报告,他分别从色彩学、生物学、中国历史角度梳理了“红色”的含义,进而指出,俄国取得十月革命胜利之后,延续了马克思、恩格斯对红色的含义使用,马克思列宁主义传入中国后,红色与中国革命相联系。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开始,就把红色视作一种革命的颜色,赤色表明革命要彻底。红色是革命的颜色,是理想信念的颜色,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颜色,不能淡化这个颜色。


周利生教授以《关于红色基因传承的思考》为题作主旨报告,他认为红色基因的内核就是理想信念,理想信念是人类特有的精神现象,理想指向未来,它是人奋斗前行的目标,今天传承红色基因,最重要的是理想信念。关于如何传承的问题,他指出,第一要立足理论认知,即弘扬核心价值观一定要进教材、进课本,一定要知道为什么要传承;第二条要融入日常行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发挥作用,就要融入日常生活,落小落细


  

渠长根教授以《红色文化是务实推进大中小学思政一体化建设的最佳抓手》为题作主旨报告,他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对红色文化的高度重视给了我们最大的鼓舞和振奋。红色文化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文化系统,本身具有育人的功能、价值。相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红色文化的包容性、渗透性、贯通性、指导性以及融合性都具备,所以在小学、初中、高中、大学每一个阶段都可以讲红色文化,也是可以做到的


  

张泰城教授以《红色文化资源研究的发展态势分析》为题作主旨报告,他分析了近年来红色文化资源发表论文数量的折线图,以及文献统计学意义上的核心作者、文献统计学意义上的“经典文献”、红色文化资源研究的发文单位状况、红色文化资源研究的关键词等内容,指出巨大的发文量、不断增长的作者数量等信息,可以说明红色文化资源研究进入到了学科化发展,这可能是今后红色文化资源研究的一个趋势

  

钟贞山教授以《传承红色基因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价值意蕴》为题作主旨报告,他对传承红色基因与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之间的互动规律进行了分析,认为传承红色基因对于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可以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激发人民精神力量、引领人民精神需求,传承红色基因是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内在基础


邱小云教授就红色文化与中国式现代化之间的关系作了观点交流,他认为,二者间的关系主要体现在“守正”和“创新”两个方面。一方面,红色文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旗帜、精神标识和价值魂脉,另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是红色文化发展的时代特征、时代动力和创新发展的必由之路。

  

在下午的分论坛讨论中,苏州大学期刊中心主任江波教授、江西师范大学期刊社总编戴利朝教授、《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编辑部副主任陈双燕编审、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薛念文教授、渤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孙雅静教授、国防科技大学信息通信学院军队政治工作教研室易重华教授、东莞城市学院熊劲松教授、商洛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杨增强教授、赣南师范大学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张振鹏教授、刘建涛教授、彭景涛副教授、黄冈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裴艳丽副教授、江西理工大学周石其副教授、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樊士博副研究员等国内高校、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博士、研究生,围绕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研究”“红色文化资源开发与运用”“红色文化理论与历史”“红色文化研究趋势与展望”等4个议题进行分组研讨。

在大会闭幕式上,赣南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邱小云就本次论坛征文评奖事项进行了通报。此次会议征文启事发出后,得到全国各地红色文化研究者的大力支持,共收到论文764篇,论文作者来自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30所高校,75家科研院所等。经专家评审,共有124篇文章入选会议论文集。会议正组织专家对入选论文进行评奖,最终获奖名单将在后续公布,并向获奖作者发放获奖证书。

  

赣南师范大学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红色文化学刊》编辑部主任钟小明教授作大会总结发言指出,此次论坛的投稿作者和参会作者都具有广泛的代表性,邀请的嘉宾、专家具有高端性和权威性,主旨报告体现出丰富性和前沿性,研讨的主题兼具现实性与前瞻性,广大青年学子为此次论坛注入年轻态、提供新视角,论坛展示了红色文化研究的最新进展和成果,为进一步凝聚学界共识打下了基础。

  

本届论坛在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第三研究部、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发展中心指导下召开,旨在通过开展学术探讨、促进学术交流、深化理论研究,深刻感悟习近平文化思想伟力,强化新时代文化使命担当。来自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浙江大学、浙江理工大学、同济大学、厦门大学、云南大学、新疆师范大学、华东理工大学、渤海大学、西南大学、湘潭大学、西安理工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北政法大学、南宁师范大学、贵州警察学院、南京理工大学、国防科技大学、武汉科技大学、青海大学、上海海洋大学、湖北省社会科学院、黄冈师范学院、常熟理工学院、东莞城市学院、商洛学院、中共江西省委党史研究室、江西省社会科学院、南昌大学、江西师范大学、江西财经大学、井冈山大学、宜春学院、江西理工大学、赣南医科大学、赣南师范大学、中共赣州市委党史研究室等80多所高校、党校、科研院所、党政部门研究机构,以及《江西日报》《南昌大学学报》《苏州大学学报》《厦门大学学报》《江西师范大学学报》《云南社会科学》《史学月刊》《红色文化学刊》、江西人民出版社等相关期刊媒体140多位专家学者和师生参加论坛

  

担当新的文化使命,凝聚磅礴奋进力量。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为我们担负新的文化使命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形势下,本届论坛继续秉承首届全国高校红色文化论坛的宗旨,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红色文化的系列重要论述、重要指示为引领,切实 “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致力于和广大红色文化研究者一道,努力打造红色文化学术交流平台,使论坛成为全国高校以及科研院所推进红色文化育人、展示红色文化研究成果、深化红色文化研究的重要学术园地